全國普通高校的擴招從1999年開始,國家制定這樣的政策是有目的的。1997年開始,東南亞的經濟危機使整個亞洲的經濟蒙上陰影,幾乎所有的國家的對外貿易都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賴以生存的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國家開始制定政策——擴大内需,把國民經濟從依賴對外調整為内外兼修的經濟模式,那麼怎樣讓消費觀念保守的中國百姓把存在銀行的數萬計存款拿出來消費,既可以使國家少拿利息,還可以活躍市場,刺激經濟發展,高校擴招就成了最好的方式,這樣老百姓心甘情願的把錢拿出來消費掉,而且這樣做在提高整個國民素質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于是高校改革、合并、規模擴大、學生擴招在全國各地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了,家長和學生們無不歡欣鼓舞,拍手稱快,父母們沒有完成的大學夢終于在子女這代實現了。99年之後明顯的大學好考了,研究生也好念了,然而隐藏在其中的問題确是三四年以後才能凸現出來的,才能被發現。
從積極的方面看,高校的擴招在人才培養,拉動經濟,提高全民素質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樣的政策讓中國成功的度過了經濟相對困難的幾年,這幾年之後,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以8%——10%的速度飛快增長着。
四年之後的2003年高校擴招還在繼續,增長數量和種類也在擴大,然而第一批擴招的大學生發現就業并沒有想象的順利,前途也不像預計的那樣美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擴招的并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改革開放的20年把中國變成“世界工廠”,這樣的中國需要的是“設計産品——生産産品——銷售産品”的人才,于是在中國,理工科的高等知識人才例如理工科大學生——廉價的但是有技術的勞動力例如技術工人——有銷售經驗的人才例如市場營銷和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在中國就成了稀缺和搶手的人才,和有錢的外國人作生意外語的也需要一點,計算機也需要一點,這才是中國目前的人才需求結構。,總體上來說更多的文史學科的畢業生在一定的時期内的工作前景越來越不樂觀,這是由文史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的,說白了,理工科的活文史科的作不了,那是技術活,但是辦公室的文員由于技術含量不高,理工科的人可以“客串”。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的大國中恐怕也隻有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很長時間是理工科出身的,因為他們更加了解怎樣修建高樓、公路、廠房……其實,在急功近利的中國企業面前,管理,誠信等其他軟件根本不受重視,人力資源、财務管理,法務,企業管理,全部“客串”的現象也不鮮見。好不容易想找一個文職的,那麼多人在等着工作,自然要找個好的,在英語四級這個大學硬性指标上面,企業對文職的要求遠遠強硬過那些理工科的。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高校擴招并沒有按照社會需求的方向進行,什麼高校都擴招,什麼專業都擴招,沒有側重沒有突出,甚至沒有指導,不僅如此,在學科的設置上也是為了提高高校的本身實力而求大求全,現在,幾乎所有的大中專院校都有英語和計算機專業,而這樣的專業就業形勢也不見得樂觀。
令人遺憾的是,5年過去了,國家對與高校的指導性政策也少之又少,也并沒有用行政手段規範高校的專業設置和擴招工作,更為嚴重的是這時國家又開始了國有企業的大規模改革,全國幾千萬的下崗工人需要再就業,國家的政府工作也第一次把增加就業崗位提上日程。5年高校積攢的越來越多的學生就業問題還沒有解決,國有企業職工的再就業問題迫不及待的需要解決,于是招聘會上出現父子一起找工作的諷刺現象,單純的學生擴招沒有加之以配套的政策相協調,這恐怕是中國政府近20年來少有的政策的失誤,
同時,大量社會問題也随之而來,社會閑散人員的不斷增加,全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懷疑,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困惑,無疑在不斷影響着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限制大學生就業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用人單位盲目的設置各種障礙。
其中最重要就是經驗障礙,動辄兩三年工作經驗以上,完全把剛剛畢業的學生擋在門外,試問:剛剛畢業的學生哪來的工作經驗,或者應該簡單的計算一下:大學四年一共8個假期,每個假期不論寒暑40天就很多了,即便8個假期全部用來實習工作也隻有320天,,如果在繁重的學期過後休息一下,或者過年過節的休息一下,恐怕隻有200多天了,就算不休息加上五一、十一的假期全部也隻有376天,恐怕這也不夠用人單位的要求,更别說是部分用人單位要求正式的工作經驗而不是實習的工作經驗了。如果在招聘會上欺騙用人單位,那麼畢業生就被各大媒體說成弄虛作假。說實話工作經驗不足,人家肯定不要,說假話可能被錄用,但露餡了就被說成缺乏誠信,還是不要,畢業生到底何去何從?實際上按照用人單位的工作經驗要求,恐怕每年二三百萬應屆畢業生沒有一個能滿足要求的,更嚴重的是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在招聘有經驗的應聘者,這些用人單位根本不了解大學生的基本情況,隻是按照他們自己的要求在在設置招聘條件,即使在面向畢業生的招聘會也是如此,不能不叫人失望。
另一個限制恐怕是學生永遠也改變不了的,就是性别、身高等生理條件的要求,坦白的說這方面女生的遭遇要比男生還要慘淡,很多用人單位有意無意的制造着性别差異,給大學生就業設置了巨大的障礙,從根本上說歧視女性或者過分,但是這起碼是一種對女性的不信任,
還有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對專業的要求幾近苛刻,而實際上大學的很多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都有相同之處,甚至可以說相同的課程多,不同的課程少,但是用人單位似乎對名稱更加信賴,明明可以勝任,卻因為不是所招聘的專業而拒之門外,充分體現了用人單位的無知與盲目。
原則上,招聘會應該是一個平等的雙向選擇的互動的過程,但是由于中國的社會現狀,大學生自身的社會意思不足和用人單位的盲目托大,使得招聘會完全變成用人單位單向的選擇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變成了弱者,因為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在參加完招聘會後都能得到厚厚的簡曆,數量恐怕遠遠超過其要招聘的數量,而适合應聘者的單位恐怕沒有這麼多了,每個應聘者心裡都應該清楚,拒絕自己的單位多,自己拒絕的單位少,因此在現今的人才市場中,招聘者不能招到合适的人選恐怕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媒體中說的大學生就業時要調整心态,恐怕要調整心态的不隻是大學生,用人單位的心态更加需要調整,因為大學生在招聘中本來就處與被動的地位,難道還要大學生做出調整嗎??這樣的調整能調整到什麼程度為止呢?更何況他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當然大學生自身也不是完美的,有的大學生好高務遠也是影響其就業的原因之一,但是在下認為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自身問題探讨的已經不少了,在這裡不在贅述。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錯綜複是雜的具有現實性的社會問題,他的産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然不是在下能用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作此拙文隻是想喚起全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和大學生自己的理性思考。